跳到主要内容

薯片的阴影

· 阅读需 11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李维的生活,曾几何时,是被一种近乎标准化的节奏切割的。就像这个时代大多数在大城市写字楼里忙碌的“数字民工”一样,他的坐标清晰地固定在通勤路线、格子间工位和那间不大但“五脏俱全”的出租屋之间。而在这条看似枯燥的线上,总有一些微小的、闪光的节点,为他提供短暂的慰藉和能量。其中一个,便是每周五下班后,在楼下便利店买上一包乐事黄瓜味薯片。

那是一种仪式。撕开包装袋时“刺啦”一声的清脆,是他宣告一周工作结束的号角;手指拈起第一片薄脆送入口中时“咔嚓”的声响,是对抗生活重压的微小反叛。薯片,这个工业流水线上大规模复制出来的廉价快乐,对李维而言,不仅仅是零食,更像是一种稳定剂,一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可以精确预期的、小小的幸福。他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大学时通宵赶论文,就是靠着一包又一包不同口味的乐事挺过来的。这个品牌,几乎伴随了他整个青春和步入社会的最初几年,像一个沉默的老友。

铁饭碗的秋天

· 阅读需 10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王二炚(光),人称小王,其实早不小了。奔五张的人,头发先自个儿着急,白了一半。可在这衙门里,论资排辈,他还得算“小王”。谁让他进来得晚呢?托了七大姑八大姨,烧了不知多少香火钱,好不容易才在这不咸不淡的档案科弄了个事业编。铁饭碗!想到这仨字,王二炚夜里睡觉都能乐出声儿来。老婆孩子热炕头,外加每月按时到账的工资和那点儿不高不低的福利,这就是他王二炚后半辈子的念想,是他能在胡同里挺直腰杆儿的本钱。

记忆的断层线

· 阅读需 8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那场来自邻国的剧烈震动抵达我们这座边境小城时,已是强弩之末。最初的摇晃如同疲惫的叹息,吊灯轻摆,书架上的灰尘簌簌落下,仿佛古老岁月不堪其扰的低语。我,陈,城图书馆的管理员,正埋首于一本关于古代堪舆术的残卷——据说它预言了地脉变动与人心浮沉的神秘关联。窗外,天空是一种奇异的、过于平静的灰蓝色,仿佛暴风雨来临前被抽干了所有情绪。

失踪者与计算器

· 阅读需 9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丈夫消失的方式,就像夏日午后落在滚烫柏油路上的一滴水,哧的一声,蒸发得无影无踪。没有争吵,没有预兆,甚至没有一封潦草的告别信。他就那样消失了,连同他放在玄关的跑鞋、衣柜里几件熨烫平整的衬衫,以及我们共同拥有过的七年时光。那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。

消失的游烟者

· 阅读需 11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老王,或者说,我们暂且叫他老王吧,因为他的故事,或许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姓王、姓李、姓张的普通人身上。他在上海这座巨大的、永远在变动的城市里生活了大半辈子,有一个习惯,像呼吸一样自然,那就是边走边抽烟。

金价迷宫

· 阅读需 9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K第一次注意到那个数字,是在通勤地铁的滚动屏幕上。一个金黄色的数字,旁边跟着一个同样颜色的上下箭头,安静地在拥挤、灰暗的车厢里闪烁。起初它只是众多信息流中的一个碎片,与天气预报、广告标语和公益宣传并无二致。他甚至不确定那代表什么,只隐约知道与“金价”有关,一种遥远而贵重的金属。

然而,那数字似乎有某种黏性。第二天,它出现在办公室电梯间的显示屏上,数字变了,箭头指向下方,仿佛带着一丝沮丧。中午去便利店买三明治,收银台旁的小电视也在播放财经快讯,那个金黄的数字再次映入眼帘,箭头激烈地向上跳动。K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,仿佛这个数字正悄无声息地渗入他生活的每个角落。他并不持有黄金,也从不关心投资,他的薪水仅够维持不好不坏的生活,像大多数同事一样,在巨大的办公楼里占据一个格子,处理着永无止境的文件,这些文件似乎指向某个宏伟的目标,但具体是什么,谁也说不清。

活体龟与无声的国境线

· 阅读需 11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我觉得吧,那天热得像个巨大的、湿漉漉的拥抱,空气粘稠得能糊住人的嗓子眼。我和胖墩走在通往国境线的那条路上,感觉自己像两块正在融化的黄油。但这还不是最糟的。最糟的是,我们身上都长满了“东西”。不是青春痘,也不是肿瘤,是活的,硬壳的,还在蠕动的乌龟。一共二十八只,不多不少,用宽胶带和破布条子紧紧地绑在我们赤裸的胸膛和后背上。十四只在我这儿,十四只在他那儿,像某种怪异的、对称的酷刑。

数字空气

· 阅读需 9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老张头最近有点迷糊。不是说脑子不够使了,是他觉着,这日子过得,好像哪儿不对劲,又说不上来。就像这北京开春儿的风,明明还是那个熟悉的胡同口,刮过来的味儿却掺了些别的,有点呛,还有点……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