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14 篇博文 含有标签「人文」

查看所有标签

无形之手与木麻雀

· 阅读需 9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那间屋子,与其说是家,不如说是一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,蜷缩在高楼大厦投下的永恒阴影里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,混杂着廉价木料和老人衰朽的气息。这就是老刘的全部世界,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天地,他的床铺占据了三分之一,剩下的空间则被刨花、木块、刻刀以及尚未成形的木头生命所填满。

第五号线的无名回声

· 阅读需 9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那则消息最初像城市背景噪音里一个微弱却清晰的音符,出现在手机屏幕推送的洪流中:“谢谢北京地铁5号线上勇敢的女乘客”。它具备所有瞬间抓住眼球又迅速被遗忘的元素:地点具体(地铁五号线),人物模糊(勇敢的女乘客),事件带有道德光晕(勇敢),以及一种公共的感激姿态。然而,对我而言,这则消息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消散。它盘踞不去,仿佛一个隐喻,或是一扇通往某个幽暗迷宫的入口。

讲台边的倒计时

· 阅读需 12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刘文海,或者按他更习惯的称呼,刘老师,正在心里默默地倒数。还有四十七天。四十七天,他就能从这站了三十多年的讲台上退下来,揣着那份不算丰厚但也足够他回乡下养老的退休金,去侍弄他早就规划好的那片小菜园了。阳光、泥土、还有无所事事的自由——这对于一个月拿着两千块工资,在城市边缘租着一间狭小屋子的老教师来说,简直就是天堂的预告片。

秤上的北京

· 阅读需 10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清晨四点半,天还没亮透,灰蒙蒙的像灶膛里刚熄了火的余烬。老张揉着惺忪的睡眼,趿拉着布鞋,端着他那掉了瓷的搪瓷缸子,到院儿里接自来水。水龙头“吭哧”了两声,才不情不愿地吐出细细的水流,冰凉刺骨。

井底的星空

· 阅读需 11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王老五,人叫他“老王头”,其实不算顶老,刚过六十,背有点驼,像村口那棵老核桃树,看着蔫,其实骨头还硬朗。他在豫东这片黄土地上刨了大半辈子食,土坷垃比亲儿子还熟。村子叫王家圪垯,不大,几十户人家,鸡犬相闻,日子过得像那村头的河水,看着流,其实还是那点儿事,波澜不惊。

古墓回声

· 阅读需 5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昏黄的天空低垂着,像是要压垮这片干涸的土地。四川的这座水库,曾经的碧波万顷,如今只剩下一道道龟裂的纹路,像老人脸上的沟壑,诉说着岁月的无情。水位下降,本是干旱的象征,却意外地带来了一场命运的揭幕——一座古墓,从水底浮现。

消失的包裹与猫的叹息

· 阅读需 6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我是在一个阴郁的下午知道包裹丢了的。电话那头的声音机械而冷漠,像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,重复着“抱歉”、“无法追踪”、“建议报警”之类的字眼。我挂了电话,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。三月的东京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潮湿和腐烂的气息。

站台上的雪与蜜

· 阅读需 6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老李头,原先是养蜂的。他那点儿蜜,甜得齁嗓子,带着股子山野的清香。可如今,老李头不养蜂了,改在郑州东站卖蜜。倒不是他不想养,是那蜂儿,都快绝了种。没了蜜蜂,他这手艺,也就成了空壳。

消失的雨季

· 阅读需 6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那年我三十七岁,独自住在城市的边缘。确切地说,是曾经的城市边缘。高楼像被遗弃的积木,歪歪斜斜地插在干裂的土地上。柏油路面早已龟裂,露出黄褐色的泥土,像一张张绝望的嘴,徒劳地张着。

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雨了。

火鸡面与红线

· 阅读需 6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李红旗觉得自己像个被反复揉搓的破抹布,拧不出水,也擦不干净任何东西。他站在曾经工作的小学门口,面前摆着个小摊,上面堆满了花花绿绿的火鸡面包装袋。孩子们放学了,像一群被放出笼子的麻雀,叽叽喳喳地朝他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