窒息198分钟
老陈坐在监控室里,透过屏幕,盯着“最强大脑”的比赛现场。选手们戴着特制的脑电波监测仪,面无表情地解答着一道道复杂的逻辑谜题。LED屏幕上的时间,一分一秒地跳动着,已经198分钟了。
他深吸一口气,看了看手中的平板,上面是参赛选手们的实时数据:心率、脑电波强度、体温、汗液分泌量,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。这些数字,决定了谁是最后的赢家。这场比赛,与其说是比拼脑力,不如说是一场对人耐力的极限考验。
老陈的工作是监控这些数据,并确保比赛的“公平性”。他知道,这个“公平性”背后,是无数规则、协议和赞助商的期望。他曾经也是一名“最强大脑”的忠实观众,为选手们的智慧和毅力所折服。但自从他进入了这间监控室,他发现这一切都是精密计算的产物,每一个环节都被安排得天衣无缝。包括,这漫长的198分钟。
“时间到了。”同事小张打断了老陈的思绪。
老陈点了点头,按下了停止按钮。屏幕上的数字停止跳动,选手们缓缓地摘下头盔,脸上带着疲惫和茫然。
比赛结果出来了,1号选手胜出。他叫刘明,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年轻人。他被媒体塑造成一个不畏强权、为梦想而奋斗的典型,他那专注的神情,甚至被做成了一幅巨大的海报,张贴在城市广场的显眼位置。
颁奖典礼后,老陈被叫到了高层办公室。他看到老板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,手里拿着一份文件,上面赫然印着刘明的数据报告。
“老陈,你看看这份报告。”老板指了指报告上的一个数字,“刘明在180分钟的时候,脑电波出现了异常波动,这是兴奋剂作用。”
“兴奋剂?”老陈愣住了,“可我们全程 监控,他没有机会……”
老板笑了笑,意味深长地说:“数据,有时候会说谎,老陈。我们的目的不是选出最聪明的人,而是创造一个有故事、有卖点的英雄。这个时代需要英雄,不是吗?”
老陈感到一阵眩晕,他突然明白了。那198分钟,不是对选手脑力的考验,而是对人性的折磨。而那个所谓的“兴奋剂”,只不过是一个可以被操控的数字。他抬头看着老板,想说些什么,却发现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,发不出任何声音。
第二天,老陈辞职了。他离开了这个制造“英雄”的舞台,他再也不想看到那些被数据支配的人们。他开始在街头巷尾收集废品,那些被遗弃的电子元件,那些曾经被用来记录“最强大脑”的数据的设备。他把它们拆解,重组,用它们建造了一座巨大的、杂乱无章的雕塑,矗立在城市最喧闹的街头。
雕塑的造型是一颗巨大的大脑,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,像无数根血管缠绕在一起。夜晚,当城市灯光亮起时,这颗巨大的大脑闪烁着红色的光芒,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。人们驻足观看,议论纷纷,有人说这是一件艺术品,有人说这是一堆垃圾,但没有人知道,这颗大脑里,隐藏着一场关于人性的窒息实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