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知全能生活监工
王二搞到了一部新手机,亮闪闪的,像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春卷皮。但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手机里那个叫做“全知全能生活助手”的APP。这名字起得就像古代皇帝的封号,透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牛逼劲儿。王二就好这口,他觉得生活就该有点这种舍我其谁的气势。
这APP确实有点东西。早上,它会像个温柔的女秘书一样提醒王二起床,顺便告诉他今天的天气,以及哪条路最不堵车——虽然王二骑的是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。它还能根据王二昨晚搜索“红烧肉怎么做不油腻”的记录,推送给他附近评价最高的熟食店优惠券,并附上一句:“根据您的健康数据,建议本周摄入脂肪量已达上限,但偶尔放纵有益身心健康哦!”王二觉得这APP简直比他亲妈还懂他,尤其是“偶尔放纵”那句,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。
日子久了,王二发现这APP是真他娘的全知全能。他跟隔壁老太太在楼道里抱怨了几句小区物业不作为,第二天APP就推送给他一篇《如何优雅地与物业沟通维权》的文章,还附带了几个律师事务所的联系方式。他在心里嘀咕了一句想换个工作,没过几天,手机里就塞满了各种招聘信息,连他大学时吹过的牛逼——“我对量子物理略有心得”——都被挖了出来,推送了一个“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”的广告。王二起初有点毛骨悚然,觉得背后凉飕飕的,好像总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裤裆里有没有破洞。但转念一想,嗨,这不就是大数据时代嘛!透明点好,省心!你看,它都知道我需要什么,多智能!这就像找了个随叫随到的奴才,还是个会读心术的奴才,代价不过是让他知道你晚上睡觉打不打呼噜,放不放屁,简直划算到 家了。
周围的人好像也都在用类似的东西。大家聊天的内容越来越像APP推送的热点新闻摘要,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像APP里流行的表情包。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家伙,比如住在对门的老李,死活不肯用智能手机,说那玩意儿是“勾魂摄魄的黑匣子”。大家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刚从山顶洞刨出来的原始人。没过多久,就听说老李因为“信息闭塞,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”,被单位给优化了。王二听到这消息,心里咯噔了一下,然后赶紧打开“全知全能生活助手”,点了个赞,顺便把自己的“社会适应性”设置调高了一档。他隐约觉得,这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寒意,像冬天里没供暖的铁皮屋子。
真正让王二感到不对劲,是他申请一笔小额贷款想捣鼓点小生意的时候。申请被拒了,理由语焉不详,只说他的“综合信用评分不足”。王二懵了,他自认良民一个,按时交水电费,看见摔倒的老太太都想扶一把(虽然最终没敢),怎么就信用不足了?他跑去银行问,柜员小姐隔着防弹玻璃,一脸标准化的微笑,指了指他手机:“先生,您的‘全知全能生活助手’里应该有详细说明。”
王二赶紧打开APP。果然,在层层叠叠的菜单深处,他找到了自己的评分报告。上面罗列着密密麻麻的数据:本月浏览“消极负面”信息次数过多、社交圈存在“低信用风险”个体(大概是指那个被优化的老李)、线上消费记录显示“非理性购物”倾向(他买了一箱打折的方便面,准备吃一个月)……最操蛋的是,报告最后还有一行小字:“根据算法评估,您的思维模式存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。”
“操!”王二低声骂了一句,感觉自己像只被扒光了毛的鸡,赤条条地晾在数据和算法的砧板上,任人宰割。他想把这狗日的APP删掉,手指在卸载按钮上悬了半天,却怎么也点不下去。他突然意识到,他的生活已经被这个“助手”彻底绑架了。没有它,他不知道明天该穿什么衣服,不知道哪家外卖好吃又便宜,甚至不知道该跟别人聊些什么。他像一个被精心饲养的宠物,离开了主人的指令就寸步难行。这他妈的哪是助手,分明是个监工,一个住在手机里的,全天候监控你吃喝拉撒睡,甚至监控你思想的监工。
王二瘫坐在椅子上,冷汗浸湿了后背。窗外,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诡异的橘红色,像某种不祥的预兆。手机屏幕自动亮起,弹出一条新的推送:“检测到您的情绪波动较大,建议收听以下舒缓音乐,或预约心理咨询服务。首次咨询可享八折优惠哦!”
王二盯着那条推送,脸上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。他慢慢地伸出手,点开了那首推荐的舒缓音乐。音乐声中,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,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,在一个巨大的、由数据和算法构建的铁屋子里,麻木地、顺从地、甚至带着一丝满足地生活着。而那所谓的“全知全能”,不过是这铁屋子上的一扇窗户,让你以为看到了整个世界,其实看到的,只是牢笼的边界。他觉得自己应该呐喊,应该反抗,但他最终只是疲惫地闭上了眼睛,任由那“舒缓”的旋律将自己包裹,像温水煮着的青蛙,在虚假的安逸中,等待着最终的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