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色的震颤
老王最近总是睡不踏实。他并非身体有恙,也不是邻里不和,困扰他的,是一种无形却沉甸甸的东西——黄金。
退休前,老王在一家效益平平的国营工厂干了一辈子钳工,生活像他手中的锉刀,精准、重复,但也磨去了棱角和激情。退休后,日子更是清简,养花,下棋,去公园和老伙计们聊些不咸不淡的天。直到他开始关注黄金。
最初只是偶然。电视财经频道里分析师口沫横飞,屏幕上K线图红绿交错,像心电图般挑动着某种潜伏的欲望。主持人用一种近乎布道的语调说着“避险”、“保值”、“穿越周期的硬通货”。老王听进去了。他活了大半辈子,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,也目睹了泡沫破灭的恐慌,对于“安全感”这三个字,他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求。
于是,他把大半辈子的积蓄,那些本打算用来应付可能发生的疾病或是补贴儿孙的钱,换成了一根沉甸甸的金条。那金条被他用红绒布小心翼翼地包着,藏在卧室床板下的一个暗格里。每天晚上睡觉前,他都要确认一遍,那冰凉、坚硬的触感似乎能给他带来一丝虚幻的慰藉。
但很快,这慰藉就变成了焦虑。他开始像追逐初恋情人般,时时刻刻关注着手机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数字。金价涨了,他短暂地松口气,仿佛自己的远见得到了证明;金价跌了,他就坐立不安,心脏像被那K线图揪住一样,随着绿色的下行线一同沉坠。公园不去了,棋盘落了灰,老伙计们抱怨他“钻钱眼里了”,他只是讪讪地笑笑,心里却想着:“你们懂什么?这关乎身家性命。”
真正让他感到“震颤”的,是最近这几周。金价像坐上了过山车,前一天还在历史高位附近徘徊,引得人人谈论“黄金时代”,第二天就可能毫无征兆地大幅跳水,新闻标题也跟着变得惊悚——“黄金巨震”、“多头踩踏”、“血洗市场”。
这“震颤”不仅仅是屏幕上的数字波动,它似乎变成了一种物理性的感觉,渗透到老王的日常生活中。他端起饭碗的手会微微发抖,仿佛那碗不是米饭,而是随时可能倾覆的财富。夜晚躺在床上,他能清晰地听见自己心脏的跳动,那声音与记忆中金条沉闷的落地声奇异地重叠。他甚至觉得,床板下的那块黄金本身也在微微震动,像一个活物,在黑暗中发出不安的低鸣。
周围的世界也变得光怪陆离。小区里平日里只关心广场舞和孙子辈的老太太们,也开始在楼下扎堆讨论“国际局势对金价的影响”。菜市场卖肉的摊主,一边挥着油腻的砍刀,一边对着手机屏幕上的报价唉声叹气。连他那个刚上大学的孙子,放假回来也神秘兮兮地问他:“爷爷,听说现在炒黄金很赚钱?”
老王感到一种荒诞。黄金,这种在地球深处沉睡了亿万年的金属,本身并不能吃,不能穿,也不能带来知识或情感的满足。它的价值,似乎完全是由一群他从未见过的人,在一些他无法理解的规则下,通过屏幕上的数字赋予的。而现在,他,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人,却心甘情愿地被这串数字牵着鼻子走,情绪随着它的起伏而跌宕,生活被它搅得不得安宁。
一天下午,金价再次暴跌。老王看着手机屏幕,那绿色的数字像一把冰冷的锥子,刺穿了他最后的心理防线。他猛地站起来,冲进卧室,掀开床板,拿出那个红绒布包裹。他颤抖着解开布包,金条躺在掌心,依然是那样的沉重、冰冷、泛着暗哑的光泽。
他把它举到眼前,仔细端详。这就是他寄托了所有安全感的东西吗?它看起来和昨天、和买回来那天,没有任 何不同。但为什么,仅仅因为远方屏幕上的一个数字变了,它在他心中的分量就仿佛轻了许多?甚至,隐隐带来一种灼人的羞耻感。
他突然想起卡夫卡小说里的人物,那些被无形的规则、庞大的机构、荒诞的逻辑所困,在迷宫中打转,最终迷失自我的小人物。他觉得自己此刻就像他们中的一员。他并非被某个具体的官僚机构所困,而是被一种更庞大、更无形的系统——现代金融系统,或者说,是人类集体欲望和恐惧所编织的价值网络——牢牢地困住了。
他拿着金条,走到窗边。外面阳光正好,孩子们在楼下嬉笑打闹,树叶绿得发亮,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确定性。而他手中的这块金属,却代表着如此多的不确定和焦虑。
这金色的震颤,究竟是黄金本身在颤抖,还是持有它的人心在颤抖?老王第一次开始思考,他真正渴求的“安全感”,到底是什么?是这块冰冷的金属,还是某种更内在、更恒久的东西?
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,是卖掉它,还是继续持有。他只是把金条重新用绒布包好,但没有再放回床下的暗格,而是放在了书桌上,一个显眼的位置。他想,或许他需要每天看着它,提醒自己这场荒诞的“震颤”,提醒自己去思考价值的真正来源。
窗外的阳光照在金条上,反射出刺眼的光芒。老王眯起眼睛,他感到一种疲惫,但也有一种奇异的平静。市场的震颤还在继续,但似乎,他内心的某个部分,已经开始停止了同步的震动。他知道,这场关于黄金的迷思,以及它所映射出的更深层的人性困境,远未结束。而他,只是这巨大谜题中,一个刚刚开始尝试理解规则的、微不足道的个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