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窗内的茉莉
莉香,就像她那盆窗台上快要枯萎的茉莉,是这座水泥森林里不起眼的一抹绿意。她在一家不大不小的贸易公司做文员,每天的工作就是敲打键盘,复印文件,给老板泡永远不够烫的茶。生活像一条生锈的传送带,把她从日出送到日落,唯一的盼头,是梁宇。
梁宇是她的阳光,她的甘霖。他在一家看起来很气派的投资公司上班,西装笔挺,谈吐风趣,手腕上那块表低调地闪着光。他会在下雨天开车半小时送她回家,会在她加班时带来温热的宵夜,会看着她的眼睛说:“莉香,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运。”莉香信了,像沙漠旅人拥抱海市蜃楼那样,全心全意。
他们交往了半年,莉香觉得幸福像个熟透的苹果,马上就要掉进她怀里了。她开始偷偷看婚纱杂志,想象自己穿上洁白纱裙的样子。直到那个周末,梁宇说要出差,她想给他一个惊喜,去他租的公寓打扫卫生。
钥匙是梁宇给的,象征着信任。莉香哼着歌,擦拭着书架,一本相册滑了下来。她好奇地打开,笑容僵在脸上。照片里,梁宇穿着新郎礼服,旁边依偎着一位笑容甜美的陌生女子,背景是喜庆的红色。日期?就在三个月前。
莉香的世界瞬间崩塌。阳光、甘霖、幸运……全是假的。她像被抽走了骨头,瘫坐在地上,眼泪无声地流淌。背叛的冰冷刺透了她的心。她拿起手机,手指颤抖地按下报警键:“喂,警察同志……我……我被骗了……我男朋友,他结婚了还在骗我……”她的声音破碎,语无伦次。
警察来了,例行公事地询问。莉香的情绪激动,反复说着“他是骗子”、“他毁了我”,加上她苍白的脸色和混乱的言语,警察交换了一个眼神。这时,梁宇“出差 ”回来了,大约是邻居通知了他。他看到警察和失魂落魄的莉香,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,但立刻换上了担忧和焦急的表情。
“莉香,你怎么了?别吓我!”他试图去抱她,莉香尖叫着躲开。“别碰我!你这个骗子!”
梁宇对着警察,满脸痛心和无奈:“警察同志,她……她最近精神压力有点大,总是胡思乱想。我们感情很好的,我怎么可能结婚呢?那照片是我哥的婚礼,我当伴郎……”他叹了口气,“她可能需要休息,或者……看看医生。”
警察看着情绪激动的莉香,又看看“通情达理”的梁宇和他出示的一些“证据”(比如他哥哥婚礼的请柬),加上莉香之前报警时颠三倒四的话,他们做出了一个“专业”的判断。在梁宇“为了她好”的签字同意下,莉香被带走了。目的地不是派出所,而是市精神卫生中心。
冰冷的铁门在她身后关上,莉香的世界只剩下白色——白色的墙壁,白色的床单,白色的护士服,还有医生眼中那不带感情的白色探究。她解释,她哭喊,她说那照片是真的,说梁宇在撒谎。但在这里,所有激烈的情绪都被解读为“病情”的一部分。她越是挣扎,越是证明她“需要治疗”。那盆窗台上的茉莉,彻底失去了阳光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莉香渐渐沉默了。她开始怀疑自己,是不是真的疯了?是不是那场爱情,那场背叛,都只是她病态的臆想?
直到一个月后,电视新闻里插播了一条本地快讯。画面上是市公安局的发布会,背景板上写着“特大非法集资案告破”。主犯的名字被主播清晰地念出来——梁宇。新闻里说,梁宇利用其投资公司经理的身份,伙同包括上千名公职人员在内的涉案人员,诈骗了巨额资金,受害者众多。画面闪过梁宇被戴上手铐带走的场景,他脸上 不再有温柔的笑意,只剩下灰败和惊恐。
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看到了这条新闻,又想起了那个坚持说自己男朋友是骗子的沉默女孩莉香。他调出了莉香的档案,又通过内部系统查询了梁宇的户籍信息——已婚。配偶正是照片上的那位女子。
真相像一道迟来的闪电,劈开了精神病院的沉闷空气。原来,梁宇不仅骗了莉香的感情,更是在利用她做掩护,甚至可能担心她知道太多,在她情绪崩溃报警时,顺水推舟地将她送进了这个“安全”的地方,让她失去作证的可信度。而那些轻易相信了梁宇、将莉香送进来的力量,或许也与那张巨大的非法集资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急于平息任何可能引火烧身的“小麻烦”。
几天后,莉香走出了精神卫生中心。阳光刺得她睁不开眼。她手里拿着一份医院开具的“状态稳定,建议出院”的证明,和一份警方关于梁宇案件的情况说明。她自由了,但内心空空荡荡。
她没有回家,而是走到了以前和梁宇常去的那家咖啡馆。她点了一杯最苦的黑咖啡,看着窗外车水马龙。世界依旧喧嚣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咖啡馆的电视正在重播那条新闻,旁边坐着的两个妇人也在议论:“啧啧,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!骗了那么多钱,还把女朋友送进精神病院,太狠了!”“可不是嘛,听说那姑娘挺可怜的,现在出来了,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……”
莉香默默地喝着咖啡,苦涩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到心底。她想起那盆快要枯萎的茉莉,不知道它还在不在。也许,它和她一样,都需要重新找到一片能真正扎根的土壤,和一缕没有欺骗的阳光。
她站起身,离开了咖啡馆。没有眼泪,也没有愤怒,只有一种经历荒诞闹剧后的疲惫和茫然。这座城市吞噬了她的爱情,又差点吞噬了她的神智。她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,深吸一口气,空气里混杂着汽车尾气和街边小吃的味道。生活这条传送带,还得继续往前走,只是不知道下一站,会是哪里。而那个关于已婚男友和精神病院的插曲,就像欧·亨利笔下的故事,在结尾处拐了一个令人心碎又哭笑不得的弯,徒留一声叹息,弥散在都市冰冷的空气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