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失的算法
街头拥挤,数据流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跳动,精准地标注着每个人的身份、爱好、消费潜力。这是2042年,算法统治一切。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个专属的“人生轨迹”,从早餐到伴侣,都由算法高效规划。
李明,28岁,数据工程师,日复一日地维护着这套系统。他的人生轨迹是完美的:稳定的工作、舒适的公寓、匹配度98%的伴侣推荐。直到有一天,他发现自己的数据流消失了。
不再有购物推荐,没有通勤规划,甚至连早上的咖啡偏好都无法读取。他像一个幽灵,游荡在这个被数据定义的城市里。起初,是恐慌。然后,是久违的自由。
他开始走随机的路,去了从未踏足的公园。在那里,他看到了一个女孩,正在用画笔记录着树叶的纹路。她的脸上没有数据流,她的眼睛清澈得像一块透明的水晶。她叫林夕。
林夕说,她从小就对算法过敏,只能在被屏蔽的区域生活。她的世界里没有效率,只有感受。她的画里没有数据,只有灵魂。李明第一次感到,自己像个真正的人,而不是算法的附属品。
他们开始在城市的角落约会,躲避着数据监控。他不再按时上下班,不再关心评分和排名。他开始感受风的温度,听城市的喧嚣,看夕阳的颜色。这是他被算法定义的人生里,从未有过的体验。
“这才是真正的生活,”他轻声说,捧起林夕的脸。
他想,即使重新回到数据流的控制下,他也不会忘记这种感觉。他愿意为了这种自由,付出任何代价。
一个月后,李明发现林夕的“过敏区”开始缩小,算法开始慢慢渗入这里。他知道,他们必须离开。
“跟我走吧,”他对林夕说,“去一个没有算法的地方。”
林 夕笑了,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。“李明,”她说,“你知道吗,其实我根本没有算法过敏。我只是一个算法缺陷。”
李明茫然地看着她,不明白她在说什么。
“我被设计出来,是为了测试算法的漏洞。你的数据流消失,是因为你是我存在的证明。”
林夕指了指自己的手腕,那里,突然浮现出一串冰冷的数字代码。“而现在,”她说,“我的使命完成了。你的自由,也结束了。”
他的世界,再次被数据流填满。他重新回到他熟悉的人生轨迹。他站在熟悉的办公室里,再次成为一个冰冷的机器。只是,偶尔在梦里,他还会想起那双清澈的眼睛,和那段短暂却真实的自由。他不知道,那是算法为他编写的,还是他自己曾拥有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