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桥头糕

· 阅读需 5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老街的尽头,有一座石桥,桥头有一家糕点铺,卖的桥头糕,远近闻名。

小时候,我最馋的就是这桥头糕。白白的糯米粉,揉进了猪油,红糖,再撒上一层桂花,蒸出来,热腾腾,香喷喷。咬一口,软糯香甜,能甜到心里头去。

那时候,做糕的是个老头,姓李,大家都叫他李老头。李老头做糕,几十年如一日,从不偷工减料。他常说,做吃食,要对得起良心。小孩子吃了,要长身体,不能马虎。

我妈每次带我去买糕,总要和李老头唠几句家常。李老头也总是笑眯眯的,还会多给我切一块,用油纸包好,塞到我手里。那油纸,都透着一股子暖暖的香味。

后来,我长大了,离开了老街,去了城里。桥头糕,也就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。

前些日子,我回老家,路过老街,想起了桥头糕,就想去看看。

老街变了样,石桥还在,桥头的糕点铺也还在,只是,招牌换了,亮堂堂的,上面写着“百年老店,桥头糕”。

做糕的,也不是李老头了,换成了一个年轻人,戴着口罩,看不清脸。

我买了块糕,尝了一口,味道,好像不太对。

糯米粉,还是糯米粉,猪油,红糖,桂花,好像也都有,但就是少了点什么。

少了什么呢?

我想了半天,想不明白。

我问那年轻人:“你是李老头的什么人?”

年轻人头也没抬,冷冷地说:“什么李老头?我不认识。”

我愣住了。

我又问:“这糕,是你做的?”

年轻人说:“是又怎么样?不是又怎么样?”

我没再说什么,拿着糕,走了。

走在老街上,我心里头,空落落的。

我想,我吃的,不是桥头糕,是李老头的人情,是那份几十年不变的味道,是那份对良心的坚守。

现在,这些,都没了。

我把剩下的糕,扔进了垃圾桶。

晚上,我跟我妈说起这事。

我妈叹了口气,说:“现在的人,跟以前不一样了。以前的人,做生意,讲究的是个诚信,是个人情。现在的人,只想着赚钱,哪管你吃的是什么。”

我妈说,她前几天,也去买过那家的桥头糕,也觉得味道不对。她问那年轻人,是不是李老头的徒弟,年轻人说不是。她又问,这糕的做法,是不是跟以前一样,年轻人就不耐烦了,说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还跟以前一样?

我妈说,她听了这话,心里头,就凉了半截。

我说:“妈,你说,这桥头糕,以后还能吃到以前的味道吗?”

我妈摇了摇头,说:“难了。人心变了,味道也就变了。”

我望着窗外,黑漆漆的夜,心里头,堵得慌。

我想起了小时候,李老头给我切糕的场景。那油纸包着的,不仅仅是一块糕,更是一份温暖,一份信任。

现在,这份温暖,这份信任,都去哪儿了呢?

是不是,就像那桥头糕的味道一样,再也找不回来了?

我不知道。

我只知道,我心里头,空落落的,像是少了点什么。

少了什么呢?

也许,是少了那份,人与人之间的,最朴素的,最真挚的,情谊吧。

这世道,变了。桥头糕的味道,也变了。变得让人心里发慌,发堵,发涩。就像那块没吃完的糕,卡在喉咙里,咽不下去,吐不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