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消失的账号

· 阅读需 7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李梅是在整理旧照片时,偶然想起父亲的微信的。父亲去世五年了,音容笑貌逐渐模糊,仿佛被时间磨损的旧照片,只有微信里那些对话,那些他转发的养生文章,还保留着他生活的痕迹。

她打开微信,在通讯录里找到那个熟悉的头像——是他年轻时在公园里拍的,阳光洒在他的脸上,带着一丝腼腆的微笑。头像还在,但点开对话框,却显示“对方账号状态异常,无法查看”。

李梅愣住了。账号异常?她尝试拨打父亲的电话号码,提示“该号码已注销”。她赶紧联系了微信客服,提交了各种证明材料:死亡证明、户口本、亲属关系证明……客服回复很快,也很官方:账号长期未使用,系统已自动注销。

“自动注销?”李梅感到一阵荒谬。父亲的账号,是他生活的一部分,是他留给女儿最后的念想,怎么能说注销就注销了呢?

她开始在网上搜索“微信账号注销”、“数字遗产”等关键词,发现很多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。在数字时代,我们的生活被各种账号绑定,我们创造的数据,我们留下的痕迹,都存储在这些平台上。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,这些数字遗产该何去何从?

李梅不甘心,她一遍又一遍地联系微信客服,甚至找到了律师,咨询相关的法律问题。律师告诉她,目前法律对数字遗产的归属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,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,存在很多争议。

几个月过去了,李梅的努力收效甚微。微信客服始终坚持他们的规定,律师也表示诉讼的胜算不大。李梅感到无力和沮丧。

一天,李梅再次打开父亲的微信。头像依旧在那里,微笑依旧灿烂。她突然发现,在头像下方,有一行小字:“该用户已设置仅聊天”。

她的大脑一片空白。仅聊天?也就是说,父亲的账号并没有完全注销,只是被设置成了“仅聊天”模式?那么,是谁设置的?

李梅颤抖着手,点开了父亲的朋友圈。空空如也。她又尝试给父亲发消息,消息发送成功,但没有任何回应。

她突然想起,父亲生前喜欢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种文章,评论各种新闻。他总是说,互联网是一个公共广场,每个人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难道……父亲的账号是被某种力量控制了?

李梅决定调查清楚。她找来了懂技术的表弟,让他帮忙分析父亲的微信账号。表弟花费了几天时间,终于发现了一些端倪。

“姐,这个账号可能被盗了。”表弟说,“我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登录记录,而且这个账号最近还在转发一些营销文章。”

李梅怒不可遏。是谁这么卑鄙,竟然盗用一个去世老人的账号?她决定报警。

警察很快立案调查,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,终于抓到了盗号者。

盗号者是一个年轻的网络水军,他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了大量的微信账号,用于发布广告、刷流量。他根本不知道这些账号的主人是谁,也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。

李梅看着站在审讯室里的年轻人,心中充满了愤怒。她质问他:“你知道你盗的是一个去世老人的账号吗?你知道这对他的家人意味着什么吗?”

年轻人低着头,不敢说话。

警察告诉李梅,盗号者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,他将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
李梅离开了警察局,感到一阵空虚。盗号者被抓住了,父亲的账号也恢复了正常,但她心中的空缺却无法填补。

她再次打开父亲的微信,头像依旧在那里,微笑依旧灿烂。她轻轻地发了一条消息:“爸,我回来了。”

消息发送成功,但依旧没有任何回应。

突然,李梅注意到,在父亲的头像旁边,多了一个小小的绿色图标。那是微信支付的图标。

她点开了微信支付,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笔未提取的红包。

红包的金额是0.01元,留言是:“女儿,节日快乐。”

李梅泪如雨下。这一定是父亲生前设置的,他想在节日的时候,给女儿发一个红包。

她轻轻地点击了“领取红包”。

屏幕上显示:“对方已注销,无法领取。”

李梅看着屏幕上的提示,突然明白,有些东西,即使技术再发达,也无法挽回。那些逝去的亲人,那些珍贵的回忆,只能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。而互联网,不过是一个冰冷的坟墓,埋葬着我们无处安放的数字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