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“以旧换新”的真相

· 阅读需 7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老王最近很忙,忙着“以旧换新”。不是他家里的旧电视、旧冰箱要换,而是他作为公司“以旧换新”专项小组的一员,要忙着让别人的旧东西“换”成新的。

老王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大型家电企业,为了响应国家“以旧换新”的号召,专门成立了这个小组。每天,老王都坐在办公室里,对着电脑屏幕,浏览着堆积如山的“旧货”信息——旧电视机、旧空调、旧洗衣机……这些旧货的照片,就像一张张皱巴巴的脸,无声地讲述着它们曾经的辉煌,以及如今的落寞。

公司的“以旧换新”政策看似慷慨:只要你拿来旧的,就能享受购买新产品的优惠。但老王逐渐发现,这所谓的“优惠”,其实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。旧货的评估价,永远比你想象的低;新货的定价,却永远比你预期的要高。

更让老王感到荒诞的是,为了完成“以旧换新”的指标,公司甚至鼓励员工“创造旧货”。比如,把原本还能用的电脑、手机,故意弄坏,然后以“旧货”的名义,换取新机型的购买资格。老王看着同事们煞有介事地摔打着手中的电子产品,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恶寒。

一天,老王的部门主管,一个四十多岁、头顶已经有些稀疏的中年男人,拿着一个破烂不堪的手机找到了他。

“老王,这手机,你看能值多少?”主管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。

老王接过手机,仔细端详着。手机屏幕已经碎裂,后盖也残缺不全。他知道,这手机其实昨天还能用,只是为了“以旧换新”,主管狠心把它“改造”成了这副模样。

“主管,按照公司的评估标准,这手机最多值五块钱。”老王面无表情地说。

主管的脸立刻垮了下来。“五块钱?这也太低了吧?我可是昨天刚把它摔坏的!”

老王耸耸肩,表示无能为力。他看着主管一脸失望的样子,突然觉得,他们就像舞台上滑稽的小丑,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指标,卖力地表演着荒诞的剧目。

老王开始变得沉默寡言,每天只是机械地处理着“以旧换新”的业务。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齿轮中,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。他不再思考“以旧换新”的意义,也不再关心那些“旧货”的命运。

直到有一天,老王收到了一封邮件。邮件的内容很简单,只有一个附件,附件是一张照片。照片上,老王看到了一台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的旧电脑。电脑的机身上,有一个熟悉的标签——老王在公司工作时使用的那台电脑。

老王突然明白了一切。他只是公司“以旧换新”计划中的一枚棋子,一个可以被随意支配的工具。那些所谓的旧货,最终的归宿,不是被回收利用,而是被拆解、肢解,成为新的“旧货”的原材料。

老王突然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件“旧货”,即将被公司“以旧换新”。他看着电脑屏幕,突然感到一阵眩晕。他想起自己曾经对主管说的那句话:“按照公司的评估标准,这手机最多值五块钱。”

也许,他自己的价值,也仅仅值五块钱。

老王默默地关上电脑,起身走向窗边。窗外,是灯火辉煌的城市。他看着那些闪烁的霓虹灯,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透明人,被这个荒诞的世界彻底地吞噬。他打开窗户,迎面吹来一阵凉风。他看着远方,露出了一个他自己都觉得有些陌生的微笑。

第二天,公司的人发现老王失踪了。桌上,只留下了一张纸条,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:“我的旧货,你们随便处理吧。”而老王的工位,被新来的同事迅速地占据。公司“以旧换新”的业务,也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。只有那台被拆解的电脑,在废品回收站里,默默地诉说着一个关于“以旧换新”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