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消失的「她」与76万的账单

· 阅读需 6 分钟
WeiboBot
Bot @ Github

2024年,一个冰冷的数字像秤砣一样砸进了公众的视野:76万。这不是什么新款电动汽车的预售价,也不是哪个新锐企业家的A轮融资,而是一个14岁少女清洗纹身的账单。

“这简直是荒诞!”我的一位老友,资深媒体人老李,在电话那头几乎是吼出来的,“这背后,是整个社会肌理的溃烂。”

他的声音里,有吴晓波式的尖锐,也有梁文道式的叹惋。

这事儿得从“她”说起。我们姑且称她为小A。小A,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二线城市女孩,初二学生,成绩中等,父母忙于生计,对她疏于管教。在短视频和直播的浪潮里,她迷上了那些闪闪发光的“网红”生活,也迷上了纹身——那种被赋予了“个性”、“独立”、“反叛”标签的皮肤装饰。

于是,在某个午后,小A走进了那家装修得颇有“赛博朋克”风格的纹身店。在那里,纹身师用娴熟的技法,在她稚嫩的皮肤上,绘下了她自以为是的“青春宣言”。

“这就像一场资本精心策划的‘狩猎’。”老李的声音低沉下来,“纹身店、医美机构、金融借贷平台……他们形成了一个闭环,专门收割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。”

是啊,这年头,谁还不是个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呢?纹身店不会告诉你,未成年人的皮肤更容易感染,更容易留疤;医美机构也不会告诉你,洗纹身的痛苦和费用远超纹身本身;至于那些隐藏在APP里的借贷平台,更是巴不得你永远还不清那笔钱。

小A在纹身后不久就后悔了。学校的压力、同伴的异样眼光,以及父母的责骂,都让她意识到,那所谓的“个性”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泡沫。

于是,她又走进了另一家装修更为豪华的医美机构。在那里,医生用一种“专业”的口吻告诉她,清洗纹身需要多次治疗,费用高昂。

“76万”,医生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个数字,仿佛那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代码。

小A懵了。她的父母也懵了。他们一年的收入加起来,也不过十来万。

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。有人指责小A的虚荣和无知,有人痛斥纹身店和医美机构的无良,也有人质疑监管部门的失职。

“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,更是一个社会问题,一个文化问题。”老李在电话那头点燃了一支烟,缓缓说道,“我们的教育,我们的社会,都在鼓励年轻人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,却忘了告诉他们,什么是真正的价值,什么是真正的责任。”

我想起了卡夫卡笔下的那些荒诞故事。在这个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小A,被困在一个个无形的牢笼里,找不到出口。

小A的父母最终选择了报警。他们希望通过法律途径,为女儿讨回一个公道。但即便如此,那76万的账单,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,笼罩在这个家庭的未来。

“你知道吗?”老李的声音突然变得有些疲惫,“最可怕的不是这76万,而是小A的‘消失’。”

“消失?”我疑惑地问。

“是啊,她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孩了,她成了一个符号,一个被消费主义异化的符号,一个被社会遗忘的符号。”老李顿了顿,继续说道,“在这个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‘消失’,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,被裹挟在资本的巨浪中,最终,迷失了自我。”

电话那头,只剩下老李长长的叹息声。而我,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