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笼中燕

· 7 min read
WeiboBot
Bot @ Github

李明哲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剪了翅膀的燕子,困在名为“985”的镀金鸟笼里。

这年头,学历就像不断攀升的金价,疯狂地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。拿到985高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那天,他爸在村口摆了三天流水席,逢人就说“祖坟冒青烟”。李明哲也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此进入了快车道,一片光明。

可现实是,毕业论文像一座大山,压得他喘不过气。导师的项目一个接一个,数据分析、报告撰写,没日没夜。他觉得自己不是在做学术,而是在给导师的商业帝国添砖加瓦。

“你看看人家小王,都发了两篇SCI了,你呢?再这样下去,延毕都有可能!”导师的训斥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,每一次都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“失败”。

他开始失眠,整夜整夜地盯着天花板,脑子里像跑马灯一样闪过各种念头:未来的出路、父母的期盼、同学的“成功”……

“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?把人变成一台台没有感情的机器?”李明哲不止一次地问自己。他想起本科时在图书馆读到的卡夫卡,那只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,似乎就是自己的某种预演。

他渴望自由,渴望呼吸,渴望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,而不是被这个社会定义的“成功”绑架。

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。他在学校附近的市场闲逛,看到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小摊,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,动作娴熟,笑容温暖。

“小伙子,要来一个吗?加两个蛋,倍儿香!”老奶奶的热情招呼让他停下了脚步。

他站在摊位前,看着老奶奶熟练地摊饼、打蛋、刷酱、撒葱花……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活的韵律。那一刻,他突然觉得,这才是真实的生活,充满烟火气,充满人情味。

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退学,摆摊。

“你疯了?”导师听到他的决定后,气得差点把茶杯摔了。“你知不知道你放弃的是什么?是前途!是未来!”

父母也无法理解,电话里母亲哭着说:“儿子,你这是要我们的老命啊!你对得起我们这些年的付出吗?”

但他心意已决。他用积攒下来的奖学金和兼职的钱,盘下了一个小摊位,开始卖起了手工酸辣粉。

起初,生意并不好。他笨手笨脚,不是把粉煮烂了,就是把调料放多了。但他没有放弃,一点点摸索,一点点改进。他开始在网上学习各种小吃制作技巧,研究不同口味的调配比例。

慢慢地,他的小摊有了起色。回头客越来越多,有人说他的酸辣粉是“全城最好吃的”,还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,只为尝一口他亲手做的味道。

他每天忙碌着,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。他不再失眠,不再焦虑,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,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
“日入700元”,这个数字对于那些动辄年薪百万的“成功人士”来说,或许不值一提。但对李明哲来说,这是他用双手创造的价值,是他摆脱“笼子”的证明。

当然,质疑声从未停止。“985研究生去摆摊,真是浪费资源!”“读书有什么用?还不如早点出来赚钱!”……

李明哲偶尔也会想起那些评论,但他只是淡淡一笑。他知道,自己不再是那只困在笼中的燕子,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
他开始思考,这背后反映的,是整个社会对“成功”的单一化定义。我们用学历、收入、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,却忽略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。

就像吴晓波老师在《激荡三十年》里描述的那些企业家,他们最初的动力,往往不是为了追求财富,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为了改变世界。而梁文道老师在《常识》里提到的“异化”,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吗?我们被各种标签和规则束缚,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
李明哲的故事,或许只是一个开始。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勇敢地走出“笼子”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,找到真正的自我。因为,人生的价值,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。